普   及   跑   步   健   步   知   识   ,   预   防   跑   步   健   步   伤   害   ,   增   加     跑   步   健   步   乐   趣   ,   提   高   国   民   身   体   素   质

跑步圣经(跑圣)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美女照我去战斗减肥运动入门伤痛预防必读跑圣(跑步圣经)服务器托管募捐跑步入门必读跑步圣经网简介和网站守则
查看: 36062|回复: 18

《体育之研究》(作者:二十八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307970_501340.jpg

  国力苶弱(1),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2)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3)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4),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己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 释体育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闇,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5),饥极必食;井上之李(6),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食饐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8);"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9)。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庖丁(10),仲尼取资于射御(11);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12)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 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恬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学者亦若恶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为殉而不悔。何其梦梦如是也!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第三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13),有贾生(14)而早夭,王勃(15)卢照邻(16)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17)。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18)。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19)。烈士武臣,多出凉州(20)。清之初世,颜习斋(21)李刚主(22)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23)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然办学之人,犹未脱陈旧一流,囿于所习,不能骤变,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其余类此者尚多,不能尽也。
  然则为吾侪学者之计如之何?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

  第四 体育之效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24)主敬,陆子(25)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26)曰无动为大。释氏(27)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28)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29)、德之孙棠(30)、日本之嘉纳(31),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迹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32)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33),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34),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35)死年七十余,而康健矍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36),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37)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38),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39),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40),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第五 不好运动之原因

  运动力体育之最要者。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其原因盖有四焉:一则无自觉心也。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41),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此又有两种:其一,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诺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夫荡子而言自立,沉湎(42)而言节饮,固无人信之矣。其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动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无精意以贯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体操实如是。一则学者以运动力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实为不运动之大原因矣。夫衣裳檐檐(注:将木字旁换成衣字旁)、行止于于、瞻视舒徐而夷犹(43)者,美好之态,而社会之所尚也。忽尔张臂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为之耳。四者皆不好运动之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改之在己;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

  第六 运动之方法贵少

  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44),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45),更仆尽之(46),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47)。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络(48)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甚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

  第七 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
  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鸿鹄(49),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朱子论主一无适(50),谓吃饭则想着吃饭,穿衣则想着穿衣。注全力于运动之时者,亦若是则已耳。
  文明柔顺(51),君子之容。虽然,非所以语于运动也。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52),暗噁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53),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

  第八 运动一得之商榷

  愚既粗涉各种运动,以其皆系外铄而无当于一己之心得。乃提挚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躯干部也,头部也,打击运动也,调和运动也。段之中有节,凡二十有七节。以其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运动。兹述于后,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手部运动,坐势。
  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
  2.握拳屈时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
  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左右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
  4.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5.手复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6.伸指屈时前刺。左右参,三次。

  二、足部运动,坐势。
  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
  2.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
  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
  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
  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
  6.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

  三、躯干部运动,立势。
  1.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同)。
  2.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

  四、头部运动,坐势。
  1.头前后屈。三次。
  2.头左右转。三次。
  3.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
  4.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

  五、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
  1.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
  (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肩部。
  3.胸部。
  4.胁部。
  5.背部。
  6.腹部。
  7.臀部。
  8.腿部。上腿、下腿。

  六、调和运动,不定势。
  1.跳舞。十余次。
  2.深呼吸。三次。
  (原载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注释(按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单行本整理)
  (1)"苶"音涅,疲弱的样子。
  (2)"兵",就是武器。
  (3)"不佞",谦虚的自称。
  (4)"不自惭赧",自己不感到惭愧,表示谦虚的意思。
  (5)"西山之薇",见《史记》。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愿继承孤竹君的王位,逃到首阳山隐姓埋名。周武王起兵打殷纣王,他俩不以为然,曾拦马劝阻无效。周朝得了天下,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就在西山下采野薇吃。后饿死。
  (6)"井上之李",见《孟子》。陈仲子,战国时人,他的哥哥做了大官,他以为不义,不愿在他哥哥家里做寄生虫,便同自己的妻子逃到楚国,织麻鞋为生。有一次,他三天没有吃饭,看见井上有被虫子吃了过半的李子,自己忍不住爬过去吃。
  (7)"子之燕居……"三句,见《论语》。说孔老夫子在休息时十分舒坦的样子。
  (8)"食饐而谒……"三句,见《论语》。是说孔夫子讲卫生,经久变味的饭和烂鱼败肉,孔夫子是不吃的。
  (9)"射子矍相之圃……"二句,见《礼记》。矍相在山东曲阜县城内阔里以西,孔子当日在这里射箭,来看的人很多,象墙一般围着他。射箭在古时是一种礼制,又可以观察人的道德休养,不只是武人的事,孔子对射箭也很有造诣。
  (10)"庄子效法子庖丁"、见《庄子》。庄周,战国时哲学家。他写一个炊事员宰牛的经验和技术,从解剖的路数悟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来。于是联想到养生之道,写成一篇"养生主"。大意是说,养生有道,若不善养而反伤生,不是养生之主。
  (11)"仲尼取资于射御",是说孔子从射箭和驾马这两项练习为养生之法。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教育内容,射与御都属体育。
  (12)"觥",是大酒杯,"觥觥乎",大的意思。这句是说大有可观。
  (13)"颜子而短命",见《论语》。颜回,孔子最好的学生,爱学习,又有德行。但体弱,二十九岁头发都白了,死年三十二,孔子很伤心。
  (14)"贾生早夭",见《史记》。西汉贾谊,有才学,对国事多所建议,为权贵所忌,贬子长沙,抑郁早死,年三十三。
  (15)"王勃",唐朝人,六岁便能写文章,十四岁作"滕王阁序",是初唐四个文豪(四杰)之一。二十九岁时,掉到水里淹死了。
  (16)"卢照邻",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得手足痉挛病,成了残废,后自投水死。
  (17)"隳",音灰,毁的意思。
  (18)"北方之强……"二句,见《中庸》。说北方人强壮,为保卫国家,穿起甲、枕着戈睡觉,死而不厌。
  (19)"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是唐代韩愈的文句。燕指河北,赵指山西。韩愈用汉书"赵中山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的情况,想到荆轲、高渐离行刺秦始皇的故事,说明这些地方民情强悍,出勇士和侠客。
  (20)"凉州",指甘肃。
  (21)"颜习斋",名元,清朝人。研究学问主张实践,勤劳动,忍嗜欲,苦筋骨,习六艺,讲世务,以备天下国家之用。他兼长武术。
  (22)"李刚主"名塨,清朝人,和颜元是一派。通五经六艺,主张学问要结合实用。
  (23)"顾炎武",明末江苏昆山人,曾与同志起兵反清复明,兵败逃走。清朝屡次请他出来作官,都不应;周游四方,心存光复。以后埋头读书,讲经世实用,有民主思想。同时研究国家制度、地方利弊、天文、地理、兵农之学,著作甚多,年高望重,为清代学术大师。
  (24)"朱子",朱熹,宋朝的理学家。
  (25)"陆子",陆九渊,宋朝的理学家。
  (26)"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聘,周朝人,著《道德经》。
  (27)"释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28)"因是子",名叫蒋维乔,习静坐数十年,著有"因是子静坐法"。
  (29)"罗斯福",美国人,1901年任总统,后连任。其人好胜,体格亦强,总统御任后,到非洲东部探险,著述甚多。1932年开始任总统的,是另一个小罗斯福。
  (30)"孙棠",据日文"体育大字典"载Sauod,是德国铁哑铃操的普及者,常作巡回演出。
  (31)"嘉纳"(1860-1938),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讲道馆馆长,曾将日本"柔术"改良为"柔道",后被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32)"邪苏",即那酥,因改革犹大教,被钉死于十字架。
  (33)"摩诃末",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34)"伍秩庸",即伍廷芳,是清朝留学美国的较早者,辛亥革命后,任外交、司法等部部长。
  (35)"王湘绮",即王闿运,清朝曾在校经、船山几个大书院讲学,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
  (36)"主人翁常惺惺否",是说以理性克制感情,经常警惕自己的意思。
  (37)"罢",就是疲。
  (38)"力拔山气盖世"。项羽在垓下被围,作歌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
  (39)"不斩楼兰誓不还"。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曾截杀汉使者,屡犯汉境。傅介子自请往击楼兰,说不斩楼兰王誓不回来。以后果然把楼兰王的首级斩了回来。
  (40)"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夏禹一心治水,在外八年,手足都生了老茧,三次路过自己家门都顾不得进去。
  (41)"羞齿短后"。短后,是说衣的后幅较短,便于劳作。后来也称军人之衣为短后衣。本文"羞齿短后"是说重文轻武,文人向来耻于和武人并列。
  (42)"沉湎",沉溺的意思。本文里是说终日饮酒,象浸在酒里的人,自己还说节饮,岂不是骗人?
  (43)"檐檐"(注:将木字旁换成衣字旁),温文尔雅,很斯文的样子。"于于",走路的样子。"瞻视舒徐而夷犹",瞻前顾后,慢条斯里,要走不走的样子。
  (44)"冥心务泛"二句,是说只潜心去空想,而不实行,是得不到益处的。
  (45)"樊陈",即杂列着。
  (46)"更仆尽之"。一个人数不完,换人去数完它。
  (47)"巢林""饮河"两句,是说树林里枝桠虽多,鸟儿只巢宿一枝;河水虽多,饮者喝饱也就完了。不能把树枝和河水都占尽。体育运动也只要专精一种,长期坚持锻炼,自然得到效果。
  (48)"藏",就是五"脏";"络",就是血脉神经。
  (49)"心在鸿鹄",语意见于《孟子》:"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说在工作时不当心。
  (50)"主一无适",是说专一不移。
  (51)"文明柔顺"。古人称赞周文王"外文明而内柔顺",显现出有文化教养,而内心和顺。
  (52)"十荡十决"是说项羽力能拔山,勇气过人。《史记》载,项羽喑鸣叱咤,千人皆废。又载:羽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被刘邦重重包围,只剩百十骑,十次突围冲荡汉军,都突破了缺口。
  (53)"勇贯由基之札"。养由基,春秋时楚国人,善射,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百发百中。"札"是甲叶,《左传》上说,由基射力之强,能射穿七重甲。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作《体育之研究》的背景
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的惟一文章,也是毛泽东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时署名“二十八画生”。
  这篇文章是研究早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故史家历来重视。然而,对于这篇论文的写作初衷,却众说不一。有的说,缘于毛泽东从小爱好运动;有的说, 可能当时毛泽东还只是擅长写体育方面的文章;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毛泽东传(1893—1949)》则认为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而是毛泽东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笔者基本赞成《毛泽东传》中的看法。最近,因研究需要,重新翻阅《新青年》全部文献1至9卷,笔者发现,毛泽东写《体育之研究》,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是为着响应陈独秀的思想而作。
  《新青年》第1卷第2号刊登了陈独秀的一篇文章《今日之教育方针》,文中说:“日本福泽谕吉有言: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又说:“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也。皙种之人, 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陈独秀进而反思道:“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他日而为宗教家,焉能投迹穷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为实业家,焉能思穷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外也。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
  陈独秀所主张的“兽性主义”,实际上就是倡导强身健体,好勇斗狠,恢宏国力,免受西方列强欺侮。陈独秀认为:“德意志及日本虽以军国主义闻于天下,然其国之隆盛,盖不独在兵强,其国民教育方针德、智、力三者未尝偏废。”在陈独秀那个时代,许多忧国志士均将德国和日本等后起强国奉为楷模,诚心效法,“稽此列强教育之成功,均有以矜式宇内者。”
  在《新青年》第1卷第3 号上,陈独秀又发表《抵抗力》一文,进一步张扬他的思想,说:“吾国衰亡之现象,何只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退缩苟安,铸为民性,腾笑万国。”“对外无抵抗力,必为异族所兼并;对内无抵抗力,恒为强暴所劫持。”又说:吾国民如此消极、脆弱、退葸、颓唐,“驯致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天地易位,而亡国贱奴根性薄弱。”陈独秀疾言:“国人须知,奋斗乃人生之职。”“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决无逃遁苟安之余地。”可以看出,陈独秀的 “兽性主义”与“抵抗力”思想,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倡导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更有意思的是,《新青年》第1卷从第1号到第5 号中,曾先后向读者隆重介绍了数位外国军界名流,如德国之麦刚森将军和兴登堡元帅、法国之霞飞将军以及欧洲七女杰。而被推崇的中国人只有一位,这位既非思想家、教育家,又非政治家、文学家,而是大力士霍元甲。粗初一看,煞是好笑,我堂堂中华岂无达者贤人乎?!再而仔细一想,觉得有理:凸出霍元甲及其精武精神,也是旨在宣传陈独秀的主张嘛。
  陈独秀的上述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青年毛泽东,正如毛泽东后来对斯诺所说的:“《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提出的问题。”
  从《体育之研究》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受陈独秀的影响确实很深。首先,毛泽东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这与陈独秀的忧国忧民如同一辙,二者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其次,毛泽东强调:“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魂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是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兽行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再者,毛泽东认为:“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这简直就像陈独秀“抵抗力”思想的另一个说法。还有,毛泽东主张,教育方针应以德、智、体三育并重,这与陈独秀提出的德、智、力三者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亦甚为相似。另外,毛泽东一生看重的斗争哲学,似也可从陈独秀思想那里寻出一些蛛丝源头。
  总之,我以为是陈独秀启发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则通过《体育之研究》进一步阐释了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到毛、陈之间的这种思想互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发展轨迹。

  【编者】最近,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恰同学少年》,颇受教益。该剧描写了天赋不凡、勤奋好学、个性凸现、栩栩如生的毛泽东,在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绥校长、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引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不断寻求改变现状、救国救亡的成熟的实践者。剧中也重笔描写了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的背景与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陈琦 关文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1  前言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学习和研讨毛泽东体育思想,就是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贯彻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增强人民体质,反对体育中的锦标主义(毛泽东、恽代英等革命领袖都曾反对过体育中的锦标主义,但他们没有反对竞技运动,这是两回事);就是要按体质强弱的规律办体育,按运动胜负的规律办竞技,抓好竞技运动自身的普及与提高,避免与增强体质的矛盾,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若认为当代体育只是单纯搞竞技运动,以“金牌”为最高目标,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副产品”,则只能使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首要任务变成一句空话。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毛泽东体育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探讨,旨在在新时期更好地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为深化体育改革服务,使中国人民体育事业沿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向前进。

  2 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1913-1918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写给其朋友黎锦熙先生(后来成为中科院第一届学部委员)的一封信中所谈内容已能看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雏形。毛泽东写道:“今乃有进者: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闻之至弱之人可以进于至强,东西大体育家若孙棠,若加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故。弟始闻体魄精神不能并完,且官骸肌络及而定,不复再可改易,今乃知其不然,身心可以并完也,而官骸亦无时不可改易也。”[1]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应全面发展”、“体弱可以变体强”、“身心可以并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此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即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就发表了体育理论方面的不朽之作《体育之研究》,这是他一生当中发表的第一篇铅印文章。
  《体育之研究}是集中反映早期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力作,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当时作为一个师范生的毛泽东,之所以要研究体育,是因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2.1  健全身体,以实现“自我”
  毛泽东从小体质虚弱,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很早就开始研究体育和卫生问题。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这足以说明强身健体是毛泽东研究体育的原动力。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受其恩师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从未放松身体锻炼和意志锻 炼,经常以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旅行、做体操、练拳为锻炼手段。毛泽东坚持不懈的体育运动取得了强健身体的良好效果.毛泽东在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写道:“弟身亦不强,近以运动之故,受益颇多”。这大大增强了毛泽东研究和实践体育的信心,他开始把体育看成是实现个人抱负即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和豪杰之士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曾对同学贺果说:“还应该懂得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去搞好学习,担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 。毛泽东在这里强调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去实现个人抱负。
  2.2  体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
  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他也象儒家那样把“修身”的目的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不仅在于通过运动锻炼获得健壮的身体,还在于把体育运动应用到最终的“治国平天下”。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考虑,毛泽东当然不是为体育而体育,增进个人健康亦非最终目的,因为他总是把个人锻炼和提倡体育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忧国忧民,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志向,决心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在当时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期,毛泽东奋笔疾书《体育之研究》,开明宗义指出:“国力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湖南后,毛泽东在《明耻篇》的封面上挥笔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可是,民不强何以卫国呢?毛泽东由此认为一个人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还应该体魄强壮才能担当改造国家与社会的重任。为此,毛泽东深入研究、倡导体育,以唤起民众,发扬尚武精神,增强民族体质,准备抵抗侵略,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这与抗日战争期间他提出的“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号召,可以说是前呼后应。

  3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一生,有深邃的体育思想,有丰富的持之以恒的体育实践,从20多岁自创“六段运动”直至73岁高龄还畅游长江30里;有对体育的真知灼见,24岁就撰写出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以及抓住体育本质写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等多次有关体育工作的指示。通过收集毛泽东有关教育和体育的论述及其体育实践活动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养生健身的体育本质思想
  “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毛泽东这一对体育的解释是准确的,是基于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得出的科学定义。它首先明确了体育是以“自养其生”为体育特有本质区别于德育、智育,区别于运动竞技、娱乐的。失去了这个本质,体育就不成其为体育了!毛泽东本人就痛恨体育工作者抓不住体育根本的现象,说他“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以致“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毛泽东的体育本质思想来自他深厚的哲学基础。他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到体育的根本在体力充实,“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这就说明体育内部起决定作用的是锻炼出一副坚实的身体。抓不住体育养生健身之本,就自然得不到民族体质增强的体育效果。
  毛泽东把体力的充实和完善看成是本质的原因,而将成就、年龄看成外在表象和结果,突出地强调了体力的生命意义。在他看来,体育与“生”是直接联系着的。他认为,如果缺乏身体的基础,“贵智”、“重德”就只是空中楼阁、水上浮萍而已。因此,被人们忘记了的本质必须还原,这就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体。
  毛泽东与儒学把道德教化看得高于一切的思想迥然不同,他把只重德智而忽略体育的做法看成是“蹂躏其身而戕贼其生”的糊涂和罪恶。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以重生、贵生的力量哲学为基础,从而正确揭示了体育的本质是“强筋骨”(养生、健身)。
  3.2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思想
  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马克思时而把体育排先,时而把智育排先。毛泽东则始终将体育排第一位。毛泽东提出的“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等有关健康第一,体育第一的主张在历代政治家中是少见的。
  毛泽东深知重德智而轻体育的危害,揭露“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的事实,指出“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 况弱者乎?”他因而强调“三者并重”,并突出体育的位置,认为“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信中说:“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毛泽东强调健康第一、体育第一,有他的科学、哲学原理作依据。首先,毛泽东从生物 进化论和人类生物学角度看到了养生健身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体质,意识就不会产生。因此,有了强健结实的肢体,才能增长知识、调节感情和强化意识:只有文明的精神,没有健康的体质,人的意识将是脆弱的、短命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重德智而轻体损体是舍本逐末。
  从哲学上讲,毛泽东坚持体育第一、心育(智育、美育、德育)次之的看法,实质上等于强调人的身体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毛泽东所说的“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清楚地体现了他发展教育的先后次序是;体育→智育→美育→德育。
  3.3  提倡科学的、大众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体育。他的体育思想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分析。19世纪末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各种体育思想随之广泛传入我国,但概念上的模糊不清一直影响我国体育的发展。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以近代科学的观点并引用古今中外丰富事例,论证了“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一体育定义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正确结论。
  毛泽东不仅运用科学观点正确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和教育的关系,还运用科学观点批驳了“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和“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前此体育之弊”。可以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是科学的结晶。
  提倡人民大众的体育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体育方面不仅身体力行,还极力鼓励人民大众参加体育。他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和“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是对人民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最好鞭策。
  毛泽东自始至终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认为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而不是竞技争胜。他和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一样,反对因开展运动而荒废学业,更反对牺牲少数运动尖子的学业去保持在竞技运动方面的某项荣誉。
  3.4  “高质轻负”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早年在论述运动健身方法时所阐述的“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运动之方法贵少”的思想,蕴含着现代体育“高质轻负”的原理。体育的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实践既要努力追求不断地提高增强体质的实际效果,同时又要在高质量、效果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体育的负担(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方法的多少,运动手段的多寡等)。
  毛泽东对体育运动的高质轻负作了具体论述。首先,他阐明体育方法要“高质轻负”的原因:“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效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矣。”[12]这里强调一种方法与百种方法都能达到健身的同样效果的话,则具体锻炼过程只用一种方法就行。“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说明硬用百种方法锻炼,不仅没有提高健身效果,反而干扰了健身,增加了运动锻炼的负担,是“低质重负”的表现。
  其次,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技术运用”与“身体锻炼”在体育高质轻负上的区别,“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这就是说,身体锻炼必须要高质轻负。因为增强体质是目的,负担只是手段。
  再次,毛泽东对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技艺的多少,也认为要从提高健身效果、减轻运动负担的角度去把握。他主张“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有进步可言矣。”实际上,毛泽东提出的“运动之方法贵少”的思想与现代体育研究的高质轻负原理同出一辙。
  上述的毛泽东体育思想中,养生健身的体育本质思想贯穿了他的体育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如果不领会毛泽东的体育本质思想,就无法理解毛泽东体育思想内涵的精髓。

  4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一生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与他最早形成的体育思想不无关系。可想而知,毛泽东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就不会有充沛的体力从事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体育思想在建国前后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指引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对我国深化体育改革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
  4.l  围绕“体育之真义”进行改革
  毛泽东认为“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导致了“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他曾经多次 批评过体育中的锦标主义思想,反对搞“选手制”体育,说:“我们搞体育运动,不是为了当选手,出风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但是,那种以运动竞赛成绩衡量体育成绩、重视部分人运动训练竞赛而忽视至体学生身体锻炼的做法,今天仍在一些学校存在。学习和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吸取过去“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的体育教训。坚持按“体育之真义”进行体育改革,是贯彻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表现在学校;要把广大学生的身体锻炼与部分学生的运动训练协调起来,不可以训练少数“选手”而牺牲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极大地增强人民的体质。
  4.2  遵循体育和竞技运动各自的规律,促进二者的科学化发展
  毛泽东揭示了体弱变体强的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体育发展的内部规律。他曾经批评体育实践中“一咪教运动技术”而致“身顺而心违”的问题,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体质增强的规律与运动取胜的规律是有区别的。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学运动技术,按照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而确定的课的模式去教运动技术,再按照“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直至最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等规律去进行运动、竞赛,这是取得良好运动竞赛成绩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体育的规律与竞技运动的规律不能混用,这是很显然的事。在体育中用竞技的规律,肯定得不到体质增强的的效果;同样,用体质增强规律指导竞技运动训练、竞赛,也必然会在国际国内赛场上频频败北。
  理解体质增强的规律和运动取胜的规律之间的关系,并按各自的规律指导实践,讲究实际效果,这是体育科学化和竞技运动科学化的前提。
  4.3  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有人认为,毛泽东对竞技运动几乎没有积极的态度;还有人认为,毛泽东是反对搞竞技运动的。我们则认为,毛泽东在当政期间虽然不象目前这样大力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竞技运动,但也没有反对过竞技运动。这里面有个群众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问题。
  仔细领会毛泽东体育思想,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是不主张体育里边大搞竞技运动的,但这并不等于不要或不重视竞技运动,而是让群众体育和竞技运动各行其道,各得其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照此分析,当代群众体育与竞技运动不应该存在“分”、“合”问题的争执。群众体育和竞技运动二者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本质联系,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不能抑群众体育而张竞技运动,亦不能抑竞技运动而张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为主要形式的群众体育关系着民族体质强弱的大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它。群众体育和竞技运动应该协调发展,可以“比翼双飞”。
  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来指导我们今天的体育改革,应该是既重视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真义的体育改革,同时按着运动取胜的规律、方法大力普及竞技运动,加强竞技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严,取得民族体质增强和运动竞赛成绩提高的双丰收。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体育之研究》探讨毛泽东的体育观
王文平(南昌高等专科学校) 魏海晶(南昌第十中学)
  毛泽东同志的不朽之作《体育之研究》发表至今已有80个年头了。这篇论文内容精深,语文简洁准确,是我国第一篇以近代科学与教育观点全面系统地论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珍贵文献。
  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并非专攻体育专业,却能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对体育的涵义、效用、目的方法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全面的论述;对当时学校体育的弊端作了深刻的分析与批评;总结了自己的体育实践并指出了运动的注意事项。文章的发表,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体育观,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今天,我们重温《体育之研究》,继续学习探讨毛泽东的体育观,对改革和促进体育的各项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 毛泽东以体育“炼志救国”的意志体育观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大志。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就清楚认识到:坚强的意志对于革命者的重要,要成为革命者,要成就革命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对毛泽东来说,坚强的意志正是他实现其立下的人生大志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正如他所说:“意志者也,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如何培养和磨炼坚强的意志,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和磨炼坚强意志的最好方式,这是因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在毛泽东看来,体育最终指的是强意志,强意志是体育最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所以,他明确指出:意志的磨炼“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曰,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还说:“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正因为毛泽东把体育视为磨炼意志的最好的方法手段,他一生酷爱体育,坚持体育锻炼,以培养磨炼其坚强的意志。
  青年时代毛泽东广泛采用冷水浴、日光浴、风雨浴、游泳、登山、长途步行等体育形式,以谋求培养和磨炼坚强的意志。在长沙一师求学时,冷水浴是他每天清晨必不可少的第一课,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在回答同学为何冬天进行冷水浴说:“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锻炼猛烈与不畏”。在当时,毛泽东注重意志与胆量的锻炼,闻名全校。
  成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仍然坚持与意志有关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游泳,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体育项目。他认为:“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他说:“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应该提倡”,“要走出游泳池,在江河游泳,有逆流,可以锻炼意志和勇敢”。据记载,毛泽东多次横渡江河,游踪遍及邕江、珠江、赣江、钱塘江等大川激流。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三次横渡长江,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词句。1958年1月在南宁,当时北风凛冽,寒气袭人,水温只有17度,64岁的毛泽东仍然畅游邕江,陪同的人关切地问,“你感到冷吗?”他说:“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度也是冷”。毛泽东的坚强意志力使在场的人叹服之余深受感动。1966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大风大浪中畅游长江,游程30华里。他这种充满意志主义的举动和气魄,轰动世界,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人民到江河湖海去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二 毛泽东以体育“强兵卫国”的军事体育观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不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青年,更是一位立志救国卫国的革命青年。在革命初期,他就意识到:体育在强民强兵,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斔浅言之也,动以卫国,此大言之也”。就是说,体育,说浅点,是为了维护健康,说得大些,是为了强民强兵进而救国卫国,这正将唤起民众从事体育活动同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密切地联系起来。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一贯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在军队中开展体育运动,把军事和体育结合起来,提高官兵素质。红军时期,毛泽东经常教育战士说:“你们要加强训练,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并经常带领红军战士开展跑步、爬山、游泳、打野操等体育活动,还积极倡导开展刺杀、劈刀、投掷、越障碍、过独木桥等与军事紧密结合的体育训练。在紧张艰苦的战争岁月,红军的体育活动从未间断,在红军官兵中出现许多臂力过人,精通武艺,登山如履平地,入水如同轻舟的运动健将,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和战斗力。如在第二次反围剿中15天,走七百里,打5个仗,缴枪二万支,“横扫千军如卷席”,就来自红军战士平时练就的一副钢筋铁骨。抗日时期,毛泽东写下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成为党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抗大毛泽东对学员说:“爬山是抗大课程表外的必修课,在锻炼抗日干部上有很大的意义,锻炼了每个青年的体力,锻炼出民族战士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是直接联系战场上的实际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解放军应进一步加强军事体育训练和开展练兵活动,“应利用作战间隙着重练兵,不论野战军、地方军、民兵,都是如此。练兵仍然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为主 ”。朱德也明确指出:“打仗是格斗,是角力,所以体力锻炼很重要”。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创造出各种练武方法,如用大砖代替石锁练臂力,手腕绑沙袋投弹,腿上绑沙袋练跑等,迅速提高了战士的体质和杀敌的本领。建国以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开展国际体育,始终把体育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对部队提出:“战士的身体要好,体力要好”。“部队要游泳,所有部队都要学会”。毛泽东还指出:“民兵师的组织好,应当推广,这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又是教育组织,又是体育组织”。毛泽东这种以体育强兵卫国的军事体育观使体育具有了更大的作用。

  三 毛泽东“德智皆寄于体”的教育体育观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批判了千百年沿袭下来的“重文轻武”、“羞耻短后”的陈腐教育观,尤其指出“令人则多偏于智”、“洋德智而略于体”的教育,造成许多“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水则足痉”的“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如处子,畏寒怯热柔弱如病夫”的文弱书生。在文中极力倡导“野蛮其体魄”。而且是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发达身体的“野蛮”,对于温文儒雅的旧中国“教育家”来说,是极端的刺耳,这实在是对旧教育中轻视体育,鄙视体育,只文不武的教育观的挑战与反叛。毛泽东之所以大力倡导“野蛮其体魄”,是因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还因为“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只有“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才能达到“身心并全”的目的;毛泽东还形象比喻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舍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车子坚固,才能多拉快跑,房屋不破,才能安身住人,这是非常富有哲理的。正因为体育是使这载体和舍所发达强健的教育活动,所以毛泽东说:“善养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理论上极力倡导“野蛮其体魄”和“体育第一”的思想,在实践上更是积极倡导者。在长沙一师毛泽东担任学友会主席期间,大力倡导体育,学友会下设15个部,体育就占7个。在苏区,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教育方针在于广大民众都成为有文明幸福的人”。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指导,他提议设立学校体育训练委员会,并经常视察学校。他教育学生说:“你们在课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身体才会长得健康”。毛泽东每周都要到沙洲坝的苏维埃大学讲课,课余时组织学员进行体育活动,并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坚持倡导这种“体育第一”的教育思想。1950年毛泽东对教育界人士谈话中指出:“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1953年毛泽东在接见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毛泽东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进一步阐明了他的“体育第一”的思想。这为当时许多人士不理解,有的甚至对毛泽东会不会这么提“三好”有怀疑。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在回忆录中写到:有一次团代会上,我坐在毛主席旁边,问主席,有人说“三好 ”不是您提出的,主席反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说他们说身体好怎么能放在前面呢,主席笑了笑,说身体不好,怎么学习,怎么工作呢。后来我引用了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论述的“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等名言,毛主席更笑得前仰后合。的确,毛泽东把身体好放在前面,并不意味着体育至上,身体健康高于一切,而是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物质基础,“以便有充沛的精神搞好学习,担负起改造社会的大任”。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把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

  四 毛泽东以体育“强民兴国”的群众体育观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羸弱的民族体质,低下的民族精神被帝国主义讥称为“东亚病夫”。这一现实给毛泽东印象极其深刻。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开篇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针对当时中华民族体质的衰弱,他极力主张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出以体育“强兵强种”,“强国兴国”。毛泽东批判当时流行的“静养”体育观,提出“以动养生”的观点,他说:“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乐吾心而己,愚拙之见,天地盖唯有动而己”,他非常崇拜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者王船山的观点,“养身莫善于可动”。“常动则筋骨强,气脉舒”。“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因此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 ”。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十分重视革命根据地群众体育的开展。1932年毛泽东指示“应该把苏区的体育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并提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和强健体格”。毛泽东还主持召开苏区第一次运动会并担任总评判员。在毛泽东的倡导关怀下,苏区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虽在偏僻乡村中也有了田径赛,而运动场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锻炼了工农群众的筋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身强力壮的工农干部,有力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开展群众体育。1952年他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1953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4年毛泽东批示国家体委文件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毛泽东还向全国人民发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号召。
  毛泽东之所以在解放后大力倡导群众体育运动,视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多次强调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正与毛泽东亲眼目睹中华民族过去低弱的体质状况等直接相关。过去帝国主义者说中国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泳也不行。甩掉 “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中华民族,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质。体育正是“强民强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所以,毛泽东将自己的以体育“强民强种”的体育观通过各种途径向各个方面渗透传播,进而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教育着手,从民族体质着眼,以提高人民体质为根本,实现其强民兴国,振兴民族的目的,使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东亚雄师”,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真正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表于 2009-8-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万岁
发表于 2009-8-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的伟大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这个,才明白俺的思想是多么和伟人靠近啊!
发表于 2009-8-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伟人不是神 不是用来崇拜的
Mao Deng Jiang Hu……
等到若干年后,当我们最终踏上democratic社会后
历史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发表于 2009-8-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门来拜年轻时的毛泽东
发表于 2011-1-2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恰同学少年
发表于 2012-12-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了毛泽东,才有了现在的狗屁教育!现在已经晚上9点多了,我丫头作业还真没做完呢,一般都会做到10点左右,才11岁,小学六年级啊!几乎天天如此。想想自己读小学的时候(1975年上的),还真比现在幸福多了,几乎没作业。本想每周可以多带她们跑步几次的,现在搞的只能周末有时间去参加朋友们的江滩约跑了,一周一次,碰上天不作美,就次都不次了,恨死那些王八蛋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6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英雄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老人家就特爱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老人家就特爱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门来拜年轻时的毛泽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看看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是神,谈到运动,他老人家70多的高龄游长江,那叫一个厉害!怀念!敬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我们欢乐和痛苦的源泉都是我们的身心!与其求于外物,不如内求于已。
远山、绿水、清风于跑步时透于己身,焉不是世间极乐!
匀呼吸,振意志,松筋骨,用腰力,“以跑入道”不远矣。


扫一扫关注跑圣公众号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跑步圣经(跑圣) ( 粤ICP备2021066816号联系QQ:31007776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263号

GMT+8, 2024-4-26 09:14 , Processed in 0.2603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